从位捐献角膜的向春梅开始,这寻找光明道路的1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背景下似乎显得短了点,然而,从全国位角膜捐献者的出现,到深圳几乎变成了角膜捐献的枢纽,再到全国部器官移植条例的诞生,每一个追寻光明的脚步却又那么有力。
10年前,刘晓和姚晓明,两个彼此陌生的人因为讲述深圳的历史被邀请到央视而相识。随后的日子里,他们共同投入寻找光明的事业里,10年后,两位好友再次开始启动全国个光明慈善基金的筹备工作,由博士眼镜董事长刘晓负责将捐赠的基金全部用于深圳的光明事业。这项事业即将启动的时刻,他们再次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寻找光明的历史。
追寻光明之角膜捐献篇
深圳眼库:全国大的捐献平台
深圳眼库成立也就10年光景。深圳眼角膜捐赠有很大一部分是全国各地捐赠到深圳的,而在700多名重见光明的人群中也有很多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深圳眼库已经变成了全国大的捐献平台。
姚晓明博士说,捐献者选择把眼角膜捐到深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城市的眼库其实是“有库无眼”。有的医生甚至连角膜都没有见过,长期没有实践的机会,就不敢做这个手术了,受体的资料也不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而深圳的情况恰恰相反,已经形成一个有影响的角膜移植平台。姚晓明告诉记者,有一些城市不接收癌症患者捐献的角膜,但在深圳这样的角膜是可以临床移植的。深圳眼库是按照国际角膜移植医学标准来执行的,癌症只要没有转移到眼睛上,都可以用于移植,还没有文献报道,因为移植角膜而得了癌症的。
器官移植条例:从角膜移植条例开始起草
在深圳,值得骄傲的就是全国个器官移植法规在这里诞生,而器官移植条例早的雏形就是角膜移植条例。 2003年8月,深圳市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这是国内部关于器官捐献移植的立法,这一法规规范了医生和捐献者的行为,让医生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眼角膜这种稀有资源。有人士把立法看作是深圳角膜捐献迅猛发展的推力与保障。
姚晓明介绍,这条法律的诞生终让角膜移植甚至器官移植蓬勃发展起来了。
“光明树”下:每到清明摆满鲜花
回忆起这些年的发展,姚晓明表示,深圳的光明事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十分不开的。 2007年初,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与深圳市红十字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深圳市眼科医院四方共同签署了《关于深航运送国际标准化人体捐献角膜和器官的协议》。根据协议,深航将在不违反民航有关法规、确保航空等前提下,利用现有的航班、人力,将中华医学会批准运送的供体角膜或器官无偿运抵目的地。
向春梅死后,永远被安葬在了“光明树”下——在深圳殡管所的支持下,深圳有一棵“光明树”,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榕,屹立在吉田墓园西宫。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矗立在树下,上面刻着:“安息在这棵树下的人,是一群自愿将眼角膜捐献给他人的先行者,他们用无限的光明,延续着有限的生命……”
“光明树”下埋葬着许多角膜捐献者的骨灰。李莹的部分骨灰,也由姚晓明千里迢迢从内蒙送到深圳,他带着他的研究生一起亲手将李莹骨灰和着花瓣埋在树下。 这里还有姚晓明母亲的骨灰。她逝世后捐献的角膜经过姚晓明亲自裁切,使得6名患者重见光明。每到清明,光明树下摆满了鲜花,送花的有逝者的亲属,有角膜受益者,也有素不相识的人……
捐献热线诞生:角膜劝捐员将成为历史
讲起深圳的光明历史,不能不提到一名叫陈淑莹的女孩子。 2003年,深圳有了全国位专职劝捐员——29岁的护士陈淑仪,她已成功劝捐上百例,使得200多人重见光明。不过,到如今“劝捐员”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将是“捐献协调员”,因为随着市民捐献意识的提高,已经不再需要“劝”了。深圳角膜的捐献咨询热线0755-21207113,24小时开通。同时也有两名工作人员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小小的变迁,讲述了深圳角膜移植事业的发展。
追寻光明之慈善白内障手术篇
白内障手术:让1万多人重见光明
作为好朋友,刘晓一直支持着姚晓明。2002年,事业已经很成功的刘晓和姚晓明两个人决定开展一次异地慈善白内障手术,由博士眼镜捐赠,随后在西藏,那一年130多名高原上的白内障患者在医疗队走后重新看到了蓝天白云。这也是中国地区狮子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场慈善手术,它揭开了复明手术的序幕,终让1万多人因此受益。从那时开始,近400名贫困藏胞重返光明世界;每五个藏民中就有一个人带着他所赠送的太阳眼镜,用于防盲治盲;青藏铁路在建时,每位建筑工人都有一副博士太阳镜……
帮助了别人,也震撼和改变了刘晓的心灵。许多藏民生活简陋,却虔诚地信佛,生命乐观、坚韧。刘晓说:“从西藏回来后,我更加珍惜生命了!”在后来的多次资助行动中,刘晓渐渐发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找回光明。2002年,深圳狮子会成立,刘晓出任副会长,他向狮子会捐款10万元用于“视觉中国行动”,帮助贫困人员做白内障手术。当年10月,刘晓率领狮子会一批眼科医生赴西藏,为150名藏胞进行了白内障手术。
“援藏行动”:捐出价值200万元太阳镜
2003年8月,本报刊出《来自西藏的一封信》,反映当地人民因高原紫外线长期照射,导致有200多万人患白内障而失明,很多人没到40岁就患上白内障,终因为治疗不及时而导致终生失明。为帮助西藏同胞同时提高深圳市民的眼睛保护意识,当年,博士眼镜为此拿出价值100万元的太阳镜在深圳以成本价义卖,筹得的所有善款用于治疗因紫外线而失明的西藏同胞,并呼吁更多市民踊跃捐款救助失明藏胞。10月,第二批狮子会眼科医生赴藏,为200名藏胞进行了白内障手术。
2005年7月,西藏日报社传来消息,西藏很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由于长期受到紫外线照射,急需一批防紫外线的太阳镜以保护他们的眼睛。于是,在博士眼镜深圳总部举行了一个捐赠仪式,当天晚上,来自西藏日报社的记者代表西藏同胞接受了博士眼镜捐赠出来的价值200万元的防紫外线太阳镜,这批太阳镜将全部捐赠给西藏长期受到高原紫外线强烈照射的农牧民佩戴。
刘晓曾随狮子会到西藏,了解到当地白内障患者的状况。2003年遂在全国分店举行义卖,善款用于西藏白内障患者治疗白内障。当他与西藏日报社的记者深入交流后发现,西藏患白内障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给予治疗的帮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藏民的眼睛状况。这时,刘晓深刻意识到,为什么不能提前预防,而要等到患病之后才想办法治疗呢?博士眼镜决定与西藏日报社联合开展“援藏行动”,向西藏农牧民免费捐赠价值200万的防紫外线太阳镜,让有需要的农牧民能够抵抗强烈的紫外线,提前预防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