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400-702-5120 13982221138

    • 传递光明 延续生命
    • 向无私的眼角膜志愿无偿捐献者致敬!

    您现在的位置:成都东区爱尔眼库 > 新闻中心 > 眼库动态 > 正文

    一束鲜花一句话 网上扫墓寄哀思

    文章来源:四川省眼角膜捐献网        发布时间:2010-04-05

    文章摘要:一束鲜花一句话 网上扫墓寄哀思...

    本报讯(记者 王蓟)今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成都市红十字会邀请大家前往“成都市遗体捐献者网上纪念馆”,为那些遗体捐献者献一支白菊、点一支蜡烛、留一句言……今后,市红十字会还将逐步建立“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以弘扬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据悉,成都市红十字会从2004年起开展遗体捐献活动以来,共有709人报名参加,其中,89人成功捐献,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90%都是高知识分子和离退休干部。为此,成都市红十字会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建立了网上纪念馆,邀请大家网上扫墓,可通过网上献花、留言等方式对已实现捐献意愿的志愿者进行祭奠,以表敬意。“成都市遗体捐献者网上纪念馆”地址:http://www.chengduredcross.org/jidian/index.jsp

    墓志铭·故事1

    未能参加父亲葬礼

    写墓志铭寄托哀思

    逝者:黄正仔

    墓志铭:

    父爱永恒

    朝暮闲空神思恍,父去影萦心间印。

    一生辛碌为儿女,永别亲人爱恪恒。

    少小离家学在外,儿立事作遥无归。

    心懈父母体康健,今欲孝慈父已离。

    清明·冬至

    车路远长泪亦长,渐近家门心复碎。

    别时父颜归不在,清明冬至已易容。

    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成了黄菊庚这辈子大的遗憾。

    2006年8月2日,住在老家江西樟树的父亲黄正仔走了,而三天之后,也就是老人下葬之时,正好是黄菊庚在成都举行婚礼之日。婚宴早已定下,请帖也悉数发出,黄菊庚只能强忍悲痛举行婚礼。待冬至回家时,只能对着冷冰冰的墓碑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作为学武之人,他在这期间还写下三诗,也是给老人的墓志铭。

    “这真是两难的选择,我现在还是后悔。”昨日上午,在双林中横路一家店铺内,一提起已经走了四年的父亲,34岁的黄菊庚还是满怀遗憾。20岁时,黄菊庚就告别父母,只身来到成都,在成都体院学习武术。毕业后,他就留在成都打拼,开了几家店铺做生意。在外这些年,黄菊庚虽然经常和父母通电话,但想着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父母身体健康,也就很少回去。直到2006年初,父亲黄正仔被查出肝癌晚期,这才让他的心头一紧。春节后不久,黄菊庚就放下成都的生意,赶回江西照顾父亲。

    当时,黄菊庚和女友已经订婚,2006年8月5日将在玉双路一家酒店举行婚礼。而躺在病榻上的黄正仔关心的,就是儿子的婚事,“喊我快点完婚,他好抱孙子。”婚礼前半个月,黄菊庚才从江西匆匆赶回成都。然而,8月2日,黄菊庚却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一边是相恋8年的女友和即将举行的婚礼,一边是养育自己的父亲和即将举行的葬礼,这让黄菊庚很是犹豫。“我当时就想马上赶回去,4日晚上再回来。”黄菊庚说,他当时已经订了8月2日晚上飞到南昌的飞机票,准备看父亲后一眼。但和家人通话后,母亲却劝他不要回来,“说人都要入土为安了,喊我在这边安心结婚。”

    一番纠结后,黄菊庚决定给女友一个的婚礼,之后再回去告慰父亲。三天之后,父亲在老家下葬那天,黄菊庚在成都如期举行婚礼。婚宴上,黄菊庚的大脑一片空白,待敬完酒,回过头对妻子说给父母打个电话时,才想起父亲已经下葬,不禁泪流满面。

    虽然是练武之人,但黄菊庚却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平时经常看些文学作品。而父亲走后,他就想着写点东西纪念一下老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写好一段往往只要几分钟,但修改内容却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在早的一段墓志铭中,原文是“一生辛碌唯儿女,永别亲人爱恪痕”,但黄菊庚想了很久,把“唯”和“痕”改成了“为”和“恒”,他觉得这更能体现父爱的伟大和家人的思念。

    2006年冬至,黄菊庚坐火车回了趟老家。在他的手机里,存着三段为父亲而写的墓志铭,但是,他没有把这些东西给家人看,而是深深地藏在自己的心里。

    如今,黄菊庚的儿子已经两岁多。有空时,他会给孩子看父亲的照片,说这是爷爷,一个简单、善良、热心的老人。只是,留在黄菊庚心里的那份遗憾,永远也无法弥补了。 本报记者 梁凡

    墓志铭·故事2

    他走了 诗作成了他的墓志铭

    逝者:季平

    墓志铭:人生苦短复栖遑,好似春蚕作茧忙。茹叶吐丝化小蛹,一缕遗人作衣裳。

    洪雅柳江有一处当地名人墓园,绿树葱茏,山色映人,季平先生就长眠在这里。季先生的墓碑上,这则墓志铭,是季平先生自己写的。

    季平生前,是西南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主编,中国宋史学会会员。

    更早的时候,他在《川北日报》做记者和编辑。季平1928年生于四川夹江,就读于川大附中,1948年在川大历史系读书,并从事革命工作。他一生的主要著作是《司马光新论》。季平书法功底深厚、挺拔苍劲,尤善魏碑,诗文内涵丰富、结构严谨。他平生就爱好两样,一是书法,二是研究历史。

    季平出生的时候,母亲就难产死了。小时候条件不好,于是自小就落下了气管炎的毛病。后来这病越发严重,终发展为肺心病。

    1991年3月19日,季平与世长辞,终年63岁。

    季平喜欢写诗,尤其擅长古体诗。

    在重医大附属医院住院的日子,他写下了大量诗篇,其中多为自我评价,也有劝说老友、告诫儿女的诗词。1990年秋,季平写下了一名为《无题》的诗:“人生苦短复栖遑,好似春蚕作茧忙。茹叶吐丝化小蛹,一缕遗人作衣裳。”病稍愈,他用方正遒劲的魏碑书法,在宣纸上写下了这诗。

    季平自己都不知道,他其实是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

    他辞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夫人将他送回洪雅老家安葬。这里有个当地的名人墓园,他就被安放在这里。他的夫人,也是他曾经的同事、知己。写墓志铭的事,自然就落到了她身上。

    想来想去,她觉得自己不能评价季平先生,他一生研究历史,为人正直,适合评价他的,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她突然想起那年秋天季平作的诗。这以蚕自喻的诗,不正是季平先生一生的写照么?其中既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也有对自己的评价。那天,她找到丈夫生前的墨宝,将其拍了照,放大,并终刻在季平先生的墓碑上。

    旁人常路过季先生的墓碑,看到既是季平先生之墓,而墓志铭却也是季平所写,还以为是刻碑的人弄错了。但其实没错,每个人,都可以提前给自己作出评价。

    本报记者 苟明 实习生 徐理亚

    墓志铭·故事3

    她走了 却留下“眼睛”看世界

    逝者:罗小华

    墓志铭(节选):她,开朗能干;她,深深地爱着倾心爱她的人和这个世界;她,生前有个心愿:捐出自己的眼角膜,给别人做点贡献,也让自己,多看看这美丽世界;她,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她是来自地震灾区的例眼角膜捐献者,被称为“地震灾后中国捐”……她的捐献不仅推动了四川省眼角膜捐献事业发展的进程,同样催生了“四川省红十字眼库”的诞生,在她的精神感召下,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了无偿捐献眼角膜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之中。

    今天,一块崭新的墓碑将在罗小华的坟前立起。墓碑上,康桥眼科医院院长仇宜解医生为她创作的墓志铭将永远镌刻。

    2007年7月,30岁的罗小华被诊断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只有换心脏瓣膜才有活下来的希望。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她选择了回家。但她有个心愿:把自己的眼角膜捐出来。然而,其侄子奔走四川各家医院,却无医院接招。无奈之下,罗小华向深圳红十字会提交了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书。2008年6月15日晚11时许,罗小华离开了人世。在深圳红十字会的委托下,康桥眼科医院的医生连夜赶到,取下了她的两只眼角膜。罗小华也成为国内来自地震灾区的例眼角膜捐献者。康桥眼科医院院长仇宜解医生称,之前各地眼库多因眼角膜供体少而陷入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在罗小华的感召下,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了无偿捐献眼角膜的行列之中。她的捐献催生了“四川省红十字眼库”的诞生。为了表达对罗小华的纪念,几天前,他为罗小华写下了461个字的墓志铭。今天,他将前往广元宝轮镇村,亲手为罗小华立下墓碑,让人们永远铭记。 本报记者 夏树伟

    网友自创墓志铭

    1. 我仍然在地球上,以另一种生命存在。欢迎随时来看我!(网友:占卜术士-青鸟)

    2.书结束了,这次是真的,我不会写续集。(网友:海豚的名字)

    3. 我曾经是我,但如今他已消失。(网友:thesleeper)

    4.今生以前谁是我,今生以后我是谁。(网友:甜橙娃娃)

    5.以前,我活着,现在,我死了!(网友:撒旦的秘书)

    6. 请不要为我哭泣,因为我不在这里。请不要为我叹息,因为我随风而去。(网友:飘来飘去不如忘记)

    7.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网友:a55669558)

    关键词:一束鲜花一句话,网上扫墓寄哀思